“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在“十二五”期间针对国内特殊的经济环境所做出的重要指示。尤其对于国内自动化装备制造业来讲,无论是趋于国际经济形式的逼迫转型,还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企业内部技术的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贯彻始终的重要问题。
“中国制造”被求蜕变
自动化又称电控或工控,从工业到服务业,自动化在现代工作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在国际上,自动化行业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已然成为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然而在中国,对于很多企业来讲自动化仍一个新鲜的课题。虽然目前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已有超过5万台的工业机器人在“服役”,但从工业机器人密度(制造业中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来看,我国的机器人市场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一直以来,中国被世界各国视为是劳动力廉价的“加工工厂”。“中国制造”也一向停滞于中低端技术制造业的行列。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条件下,制造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和牵制,国内市场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能否撕掉“廉价劳动力加工工厂”的标签,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究竟差在哪?
从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中国企业在工业自动化这台大戏中依然处于“配角”的位置。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知识产权保护薄弱是一直以来阻碍国内自动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当然不仅仅是这样,例如在企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上,国内国外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国内大部分制造企业,都在关心如何将企业规模做大。而外国企业则更多是追求高新技术的领先。即让自己的产品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制造中不可或缺。这或许会给国内企业一些启示:中国的竞争机制主要是靠价格和数量取胜,但缺乏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随着自动化逐步取代人力和原材料等成本的提高,企业利润也会随之越来越薄,进口设备,进口汽配,进口原件,国内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言而喻。
技术独立和创新迫在眉睫
“当下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一个发展放缓和竞争力加剧的阶段,创新增长是一个关键因素。”
就整个国际环境来看,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格局正在不断发生变革,对于国内企业来讲,既孕育着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制造”不应当停留在初级水平,中国也不应当再是廉价的世界工厂。注重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差异化竞争才能获利良多。
业内人士认为,自动化装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迫在眉睫。一旦核心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内资品牌即可在定价上拉开差距。若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假设平均降低30%的成本,则自动化设备单机制造成本可至少降低20%。
昆山自动化设备,河北福致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近来年一直在不断创新,未来的路一定会越来越好,期待与您的合作!